金剛經經文白話說明(9)
金剛經經文白話說明(9)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如來以前在然燈佛處所,有得到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固定實體存在的法嗎?」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沒有,世尊!如果依我所能理解佛陀所說的法義而言,佛陀在然燈佛處所,並沒有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固定實體存在的法可得。」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註)【授記】【佛】【釋迦牟尼】【如來】【如】
【授記】
(術語)梵云和伽羅Vya%karan!a,十二部經之一。佛對發心之眾生授與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也。
【佛】
(術語)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圖、浮頭、勃陀、勃[馬*太]、部陀、母陀、沒馱。譯言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為害,如世人之覺知為賊者,故云覺察,是名一切智。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謂之覺悟,是名一切種智。自覺復能覺他,自他之覺行窮滿,名為佛。自覺者,簡於凡夫,覺他者簡於二乘,覺行窮滿,簡異於菩薩。何則?以凡夫不能自覺,二乘雖自覺而無覺他之行,菩薩自覺覺他而覺行未為圓滿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覺知一切諸法,了了分明故也。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馬*太]步他、浮圖、浮頭。蓋傳者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為覺。」宗輪論述記曰:「佛陀梵音,此云覺者,隨舊略語,但稱曰佛。」佛地論一曰:「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醒,如蓮華開,故名佛。」智度論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為覺,於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名為覺。」法華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覺者、知者,對迷名知,對愚名覺。」大乘義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覺知,就斯立稱。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涅槃云:如人覺賊,賊無能為,佛亦如是。覺悟之覺對其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言其自覺簡異凡夫,云覺他者明異二乘,覺行窮滿彰異菩薩。」善見律四曰:「佛者名自覺亦能覺他,又言知,何謂為知?知諦故,故名為佛。」仁王經上曰:「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
【釋迦牟尼】
摭華云: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兼運,立此嘉稱。發軫云:本起經翻釋迦為能仁。本行經譯牟尼為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姓從慈悲利物,字取智慧冥理。以利物故,不住涅槃。以冥理故,不住生死。長水云:寂者,現相無相。默者,示說無說。此則即真之應也。能仁是姓者,長阿含云:昔有輪王,姓甘蔗氏。聽次妃之譖,擯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歸人。不數年間,鬱為強國。父王悔憶,遣使往召。四子辭過不還,父王三歎:我子釋迦,因此命氏。又云:住直樹林,又號釋迦,既於林立國,即以林為姓。此以釋迦翻為直林。寂默是字者,本行經云:又諸釋種,立性憍慢多言,及見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字牟尼。稱讚淨土經:名釋迦寂靜,又釋迦牟尼,翻度沃焦。如舊華嚴名字品,及十住婆沙所列。大海有石,其名曰焦。萬流沃之,至石皆竭,所以大海水不增長。眾生流轉,猶如焦石,五欲沃之,而無厭足,唯佛能度,故此為名。釋迦牟尼,屬應身也。摩訶衍云:所言應者,隨順根機而不相違,隨時隨處隨趣出現,非安樂相,故名為應。而此應身,周[一/巾]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故召釋迦牟尼,名千百億化身也。唯識論云: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來登地菩薩,及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若就應身,開出變化,則成四身,以現同始終,名應。無而欻有,名化。然此三身之法,或執即義,名失三身。或執離義,相乖一體。今約三義,通而辯之。一者體用,智與體冥,能起大用。自報,上冥法性,體名真身。他報,下赴機緣,用名應身。故光明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而觀世音普門示現,令無涯人獲乎冥顯兩種利益者,由此二身也。二者權實,權名權暫,實謂實錄。以施權故,從勝起劣,三佛離明,以顯實故。從劣起勝,祗是一身。故曰: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云: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是知順機則權設三身,就應乃實唯一佛也。三者事理,觀經疏云:佛本無身無壽,亦無於量,隨順世間而論三身。是則仰觀至理,本實無形,俯隨物機,跡垂化事。猶明鏡也,像體本虛;若水月焉,影元非實。苟於跡事而起封執,則同癡猴墮井而死。學出世法,宜誡之哉!
【如來】
佛十號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三界垂化。
(術語)梵語曰多陀阿伽陀Tatha%gata,譯言如來,佛十號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是真身如來也。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謂之如來。是應身如來也。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此釋通於二身。成實論一曰:「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轉法輪論曰:「如實而來,故名如來。(中略)涅槃名如,知解名來,正覺涅槃故名如來。」智度論二十四曰:「如實道來,故名為如來。」勝鬘寶窟上末曰:「如來者體如而來,故名如來。又如諸佛來,故名如來。問:體如而來,故名如來。此是應身,何有來義?真如法身。云何有來?答:如本隱今顯,亦得稱來。」大日經疏一曰:「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行宗記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體離虛妄,故曰如實。乘履此法出現利生,故得此號。」秘藏記本曰:「如來謂成佛以後悲願力故垂化也,乘如而來故曰如來。」教行信證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又梵云修伽陀(Sugata),譯言如去,又譯好去,是如實去生死之義也,故如來如去相對,則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來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顯佛之無住涅槃。餘(參照:多陀阿伽陀) 瑜伽四十九卷十六頁云:當知此中諸有所言所說所宣,一切如實,皆無虛妄;故名如來。
法蘊足論二卷二頁云:言如來者:如世尊言:從菩薩證無上正等菩提夜,乃至佛無餘依般涅槃界夜,於其中間,諸有所說宣暢敷演,一切皆如,無有虛妄,無有變異,諦實如理,無有顛倒。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故名如來。
【如】
(術語)如者如法之各各之相也,如法之實相也。如地之堅相,如水之濕相,謂之各各之相是事相之如也。然此各各之事相,非實有,其實皆空,以彼此之諸法以空為實,空者,是諸佛之實相也,此實相之如,稱為如。故實相即如也。又此如為諸法之性,故名法性,此法性為真實之際極,故曰實際。故如與法性與實際,皆諸法實相之異名也。又,諸法之理性相同,謂之如,以諸法雖各各差別而理體則一味平等故也。故如者理之異名也。此理真實,故云真如,其理為一,故云一如,但就其理體言之,般若經之如,立為空,法華經之如,立為中,是教門之不同也。智度論三十二曰:「諸法如有二種: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又曰:「佛弟子如法本相觀。」又曰:「如法性實際,此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維摩經菩薩品曰:「如者不二不異。」大乘義章一曰:「如,法性,實際,義出大品經,此三乃是理之別目。(中略)如者是其同義,法相雖殊,理實同等,故名為如。」大日經疏一曰:「怛他是如義。」止觀二曰:「如空之異名耳。」維摩經淨影疏曰:「真法體同,名之為如。」
釋迦摩尼佛說道:「就如你說的那樣,就如你說的那樣。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固定實體存在的法,如來可以得到的。須菩提!若是我還認為有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固定實體存在的法,如來可以得到的,然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說:『你在未來的世代,應當可得成就自覺復能覺他,自他之覺行圓滿的佛,名號叫能仁寂默(釋迦牟尼)。』。因為我如實的了知,諸法性空,無實無虛,了不可得,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固定實體存在的法可得,所以然燈佛為我授記(授與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他這樣說道:『你在未來的世代,當可成就自覺復能覺他,自他之覺行圓滿的佛,名號叫能仁寂默(釋迦牟尼)。』。為什麼呢?如來者(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的人),即是從證無上正等菩提那個時候起,直到證入無餘依般涅槃界時,在這中間,所有宣暢敷演的法義,一切皆如,無有虛妄,無有變異,諦實如理,無有顛倒。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的。
(譯者: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的人),了知諸法都如其真實義理,空性,無實無虛,了不可得。)」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如來以前在然燈佛處所,有得到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固定實體存在的法嗎?」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沒有,世尊!如果依我所能理解佛陀所說的法義而言,佛陀在然燈佛處所,並沒有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固定實體存在的法可得。」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註)【授記】【佛】【釋迦牟尼】【如來】【如】
【授記】
(術語)梵云和伽羅Vya%karan!a,十二部經之一。佛對發心之眾生授與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也。
【佛】
(術語)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圖、浮頭、勃陀、勃[馬*太]、部陀、母陀、沒馱。譯言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為害,如世人之覺知為賊者,故云覺察,是名一切智。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謂之覺悟,是名一切種智。自覺復能覺他,自他之覺行窮滿,名為佛。自覺者,簡於凡夫,覺他者簡於二乘,覺行窮滿,簡異於菩薩。何則?以凡夫不能自覺,二乘雖自覺而無覺他之行,菩薩自覺覺他而覺行未為圓滿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覺知一切諸法,了了分明故也。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馬*太]步他、浮圖、浮頭。蓋傳者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為覺。」宗輪論述記曰:「佛陀梵音,此云覺者,隨舊略語,但稱曰佛。」佛地論一曰:「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醒,如蓮華開,故名佛。」智度論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為覺,於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名為覺。」法華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覺者、知者,對迷名知,對愚名覺。」大乘義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覺知,就斯立稱。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涅槃云:如人覺賊,賊無能為,佛亦如是。覺悟之覺對其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言其自覺簡異凡夫,云覺他者明異二乘,覺行窮滿彰異菩薩。」善見律四曰:「佛者名自覺亦能覺他,又言知,何謂為知?知諦故,故名為佛。」仁王經上曰:「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
【釋迦牟尼】
摭華云: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兼運,立此嘉稱。發軫云:本起經翻釋迦為能仁。本行經譯牟尼為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姓從慈悲利物,字取智慧冥理。以利物故,不住涅槃。以冥理故,不住生死。長水云:寂者,現相無相。默者,示說無說。此則即真之應也。能仁是姓者,長阿含云:昔有輪王,姓甘蔗氏。聽次妃之譖,擯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歸人。不數年間,鬱為強國。父王悔憶,遣使往召。四子辭過不還,父王三歎:我子釋迦,因此命氏。又云:住直樹林,又號釋迦,既於林立國,即以林為姓。此以釋迦翻為直林。寂默是字者,本行經云:又諸釋種,立性憍慢多言,及見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字牟尼。稱讚淨土經:名釋迦寂靜,又釋迦牟尼,翻度沃焦。如舊華嚴名字品,及十住婆沙所列。大海有石,其名曰焦。萬流沃之,至石皆竭,所以大海水不增長。眾生流轉,猶如焦石,五欲沃之,而無厭足,唯佛能度,故此為名。釋迦牟尼,屬應身也。摩訶衍云:所言應者,隨順根機而不相違,隨時隨處隨趣出現,非安樂相,故名為應。而此應身,周[一/巾]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故召釋迦牟尼,名千百億化身也。唯識論云: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來登地菩薩,及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若就應身,開出變化,則成四身,以現同始終,名應。無而欻有,名化。然此三身之法,或執即義,名失三身。或執離義,相乖一體。今約三義,通而辯之。一者體用,智與體冥,能起大用。自報,上冥法性,體名真身。他報,下赴機緣,用名應身。故光明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而觀世音普門示現,令無涯人獲乎冥顯兩種利益者,由此二身也。二者權實,權名權暫,實謂實錄。以施權故,從勝起劣,三佛離明,以顯實故。從劣起勝,祗是一身。故曰: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云: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是知順機則權設三身,就應乃實唯一佛也。三者事理,觀經疏云:佛本無身無壽,亦無於量,隨順世間而論三身。是則仰觀至理,本實無形,俯隨物機,跡垂化事。猶明鏡也,像體本虛;若水月焉,影元非實。苟於跡事而起封執,則同癡猴墮井而死。學出世法,宜誡之哉!
【如來】
佛十號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三界垂化。
(術語)梵語曰多陀阿伽陀Tatha%gata,譯言如來,佛十號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是真身如來也。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謂之如來。是應身如來也。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此釋通於二身。成實論一曰:「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轉法輪論曰:「如實而來,故名如來。(中略)涅槃名如,知解名來,正覺涅槃故名如來。」智度論二十四曰:「如實道來,故名為如來。」勝鬘寶窟上末曰:「如來者體如而來,故名如來。又如諸佛來,故名如來。問:體如而來,故名如來。此是應身,何有來義?真如法身。云何有來?答:如本隱今顯,亦得稱來。」大日經疏一曰:「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行宗記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體離虛妄,故曰如實。乘履此法出現利生,故得此號。」秘藏記本曰:「如來謂成佛以後悲願力故垂化也,乘如而來故曰如來。」教行信證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又梵云修伽陀(Sugata),譯言如去,又譯好去,是如實去生死之義也,故如來如去相對,則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來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顯佛之無住涅槃。餘(參照:多陀阿伽陀) 瑜伽四十九卷十六頁云:當知此中諸有所言所說所宣,一切如實,皆無虛妄;故名如來。
法蘊足論二卷二頁云:言如來者:如世尊言:從菩薩證無上正等菩提夜,乃至佛無餘依般涅槃界夜,於其中間,諸有所說宣暢敷演,一切皆如,無有虛妄,無有變異,諦實如理,無有顛倒。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故名如來。
【如】
(術語)如者如法之各各之相也,如法之實相也。如地之堅相,如水之濕相,謂之各各之相是事相之如也。然此各各之事相,非實有,其實皆空,以彼此之諸法以空為實,空者,是諸佛之實相也,此實相之如,稱為如。故實相即如也。又此如為諸法之性,故名法性,此法性為真實之際極,故曰實際。故如與法性與實際,皆諸法實相之異名也。又,諸法之理性相同,謂之如,以諸法雖各各差別而理體則一味平等故也。故如者理之異名也。此理真實,故云真如,其理為一,故云一如,但就其理體言之,般若經之如,立為空,法華經之如,立為中,是教門之不同也。智度論三十二曰:「諸法如有二種: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又曰:「佛弟子如法本相觀。」又曰:「如法性實際,此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維摩經菩薩品曰:「如者不二不異。」大乘義章一曰:「如,法性,實際,義出大品經,此三乃是理之別目。(中略)如者是其同義,法相雖殊,理實同等,故名為如。」大日經疏一曰:「怛他是如義。」止觀二曰:「如空之異名耳。」維摩經淨影疏曰:「真法體同,名之為如。」
釋迦摩尼佛說道:「就如你說的那樣,就如你說的那樣。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固定實體存在的法,如來可以得到的。須菩提!若是我還認為有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固定實體存在的法,如來可以得到的,然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說:『你在未來的世代,應當可得成就自覺復能覺他,自他之覺行圓滿的佛,名號叫能仁寂默(釋迦牟尼)。』。因為我如實的了知,諸法性空,無實無虛,了不可得,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固定實體存在的法可得,所以然燈佛為我授記(授與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他這樣說道:『你在未來的世代,當可成就自覺復能覺他,自他之覺行圓滿的佛,名號叫能仁寂默(釋迦牟尼)。』。為什麼呢?如來者(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的人),即是從證無上正等菩提那個時候起,直到證入無餘依般涅槃界時,在這中間,所有宣暢敷演的法義,一切皆如,無有虛妄,無有變異,諦實如理,無有顛倒。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的。
(譯者: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的人),了知諸法都如其真實義理,空性,無實無虛,了不可得。)」
這個論壇的權限:
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周六 7月 25, 2015 2:29 pm 由 Admin
» 佛之威神
周日 7月 20, 2014 2:51 pm 由 Admin
» 為什麼要提到報佛恩呢?
周日 7月 20, 2014 2:48 pm 由 Admin
» 大乘與小乘
周三 7月 16, 2014 9:03 pm 由 Admin
» 菩提達摩製~無心論~白話說明(上)
周日 12月 08, 2013 9:31 pm 由 Admin
» 菩提達摩製~無心論~白話說明(下)
周日 12月 08, 2013 7:48 pm 由 Admin
»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一白話說明
周日 12月 08, 2013 3:52 pm 由 Admin
» 佛說八大人覺經白話說明
周三 10月 23, 2013 3:51 pm 由 Admin
» 大佛頂首楞嚴咒
周三 10月 23, 2013 2:06 pm 由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