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道場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慈悲道場
慈悲道場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搜尋
 
 

結果按:
 


Rechercher 進階搜尋

最新主題
»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十白話說明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周六 7月 25, 2015 2:29 pm 由 Admin

» 佛之威神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周日 7月 20, 2014 2:51 pm 由 Admin

» 為什麼要提到報佛恩呢?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周日 7月 20, 2014 2:48 pm 由 Admin

» 大乘與小乘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周三 7月 16, 2014 9:03 pm 由 Admin

» 菩提達摩製~無心論~白話說明(上)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周日 12月 08, 2013 9:31 pm 由 Admin

»  菩提達摩製~無心論~白話說明(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周日 12月 08, 2013 7:48 pm 由 Admin

»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一白話說明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周日 12月 08, 2013 3:52 pm 由 Admin

» 佛說八大人覺經白話說明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周三 10月 23, 2013 3:51 pm 由 Admin

» 大佛頂首楞嚴咒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周三 10月 23, 2013 2:06 pm 由 Admin

十一月 2024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日曆 日曆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發表 由 Admin 周一 9月 28, 2009 3:08 pm

摘自大乘無量壽清淨莊嚴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一、國無惡道願;二、不墮惡趣願;)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端正淨潔,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三、身悉金色願;四、三十二相願;五、身無差別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六、宿命通願;七、天眼通願;八、天耳通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九、他心通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密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十、神足通願;十一、遍供諸佛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十二、定成正覺願;)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十三、光明無量願;十四、觸光安樂願;)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十五、壽命無量願;十六、聲聞無數願;)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十七、諸佛稱歎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八、十念必生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十九、聞名發心願;二十、臨終接引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一、悔過得生願;)

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二、國無女人願;二十三、厭女轉男願;二十四、蓮華化生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五、天人禮敬願;二十六、聞名得福願;二十七、修殊勝行願;)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二十八、國無不善願;二十九、住正定聚願;三十、樂如漏盡願;三十一、不貪計身願;)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二、那羅延身願;三十三、光明慧辯願;三十四、善談法要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五、一生補處願;三十六、教化隨意願;)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七、衣食自至願;三十八、應念受供願;)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三十九、莊嚴無盡願;)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無量色樹願;四十一、樹現佛剎願;)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二、徹照十方願;)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三、寶香普熏願;)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四、普等三昧願;四十五、定中供佛願;)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四十六、獲陀羅尼願;四十七、聞名得忍願;四十八、現證不退願。)


Admin 在 周一 9月 28, 2009 3:24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一、國無惡道願;二、不墮惡趣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一 9月 28, 2009 3:15 pm

(原經文):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一、國無惡道願;二、不墮惡趣願;)

(個人看法)
一、國無惡道願

娑婆世間無常苦空無我....六道眾生長劫以來輪迴其間受盡無量苦楚,所流的血淚比四大洲所有的海水還多,受無量無邊之苦,法藏比丘感念斯苦,發願其若能成就佛道,第一要務要替眾生拔除這無量無邊的苦楚,因此法藏比丘發願如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所成就境界將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清淨莊嚴平等佛土,無有娑婆世間之眾苦。

六道眾生如有因緣具足能見聞感應阿彌陀佛願力功德願受生阿彌陀佛國土薰習受化者,在這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清淨莊嚴平等無有娑婆世間之眾苦的佛土境界裡,阿彌陀佛以其無量不可思議功德感化來生此土的六道眾生,使他們依此功德願力境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

二、不墮惡趣願

雖然眾生有此因緣見聞感應阿彌陀佛願力功德願受生阿彌陀佛國土薰習受化,但是南閻浮提眾生本性剛強難化,識性未定,雖見聞感應阿彌陀佛無量不可思議功德清淨莊嚴平等剎土,但是因其業力習性仍在,多疑多慮的煩惱習氣仍然會有不信退墮的可能。
法藏比丘深諳眾生累劫以來惡習深重,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法藏比丘以其成就時不可思議功德提出保證,如有眾生因緣具足能見聞感應阿彌陀佛願功德願受生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清淨莊嚴平等佛土薰習受化者,在此清淨莊嚴平等的境界裡他們不會有娑婆世間之眾苦不會再退墮,使六道眾生若有見聞感應阿彌陀佛願力功德者皆能具足信心,欣願前往阿彌陀佛淨土佛剎儘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藏比丘並且發願當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這二個願力也同時成就,如果沒有成就這二個願力,他也沒有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


Admin 在 周三 五月 12, 2010 11:13 am 作了第 4 次修改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三、身悉金色願;四、三十二相願;五、身無差別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一 9月 28, 2009 3:18 pm

(原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端正淨潔,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三、身悉金色願;四、三十二相願;五、身無差別願;)

註:【三十二大丈夫相】

 (名數)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於佛,總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為輪王,出家則開無上覺。是為天竺國人相說。智度論八十八曰:「隨此間閻浮提中天竺國人所好,則為現三十二相。天竺國中人於今故治肩髆,令厚大頭上皆有結為好,如人相中說,五處長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輪若蓮華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輻輪、纖長指、鼻高好、舌廣長而薄,如是等皆勝於先所貴,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於百劫之間,一一之相,積百種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發攬而可別,名之為相。如來應化之體現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眾德圓極,使見者受敬,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眾聖之王,故現三十二相也。」
三藏法數四十八謂:、足安平相,足裏無凹處者。、千輻輪相,足下有輪形者。、手指纖長相,手指細長者。、手足柔軟相,手足之柔者。、手足縵網相,手足指與指間有縵網之纖緯交互連絡如鵝鴨者。、足跟滿足相,跟是足踵,踵圓滿無凹處者。、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圓滿者。八、[月*耑]如鹿王相,[月*耑]為股肉,佛之股肉纖圓如鹿王者。九、手過膝相,手長過膝者。十、馬陰藏相,佛之男根密藏體內如馬陰也。十一、身縱廣相,頭足之高與張兩手之長相齊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雜亂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頭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體之色如黃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膚細滑相,皮膚軟滑者。十七、七處平滿相,七處為兩足下兩掌兩肩并頂中,此七處皆平滿無缺陷也。十八、兩腋滿相,腋下充滿者。十九、身如獅子相,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如獅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無傴曲者。二十一、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而豐腴者。二十二、四十齒相,具足四十齒者。二十三、齒白齊密相,四十齒皆白淨而堅密者。二十四、四牙白淨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頰車如獅子相,兩頰隆滿如獅子之頰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廣長舌相,舌廣而長,柔軟細薄,展之則覆面而至於髮際者。二十八、梵音深遠相,梵者清淨之義,佛之音聲清淨而遠聞也。二十九、眼色如紺青相,眼睛之色如紺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勝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頂成肉髻相,梵名鳥瑟膩,譯作肉髻,頂上有肉,隆起為髻形者。亦名無見頂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見故也。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論八十八。其他智度論四,涅槃經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經所載,皆大同小異。無量義經曰:「一毫相如月旋,二淨眼如明鏡,三唇,四額廣,五獅子臆,六掌有合縵,七指直而纖,八馬陰藏,九頂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軟,十四內外相握,十五皮膚細軟,十六細筋,十七旋髮紺青,十八眉睫紺而展,十九白齒,二十面門開,二十一具千輻輪,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鎖骨,二十五頂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頰,二十七四十齒,二十八胸表萬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長,三十一踝膝露現,三十二鹿[月*耑]腸。」亦出優婆夷淨行出門經修學品。與諸本大體同。


(個人看法)
法藏比丘深諳六道眾生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分別比較心深重的習性,因此他發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如有眾生因緣具足能見聞感應阿彌陀佛功德願力,願受生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清淨莊嚴平等佛土薰習受化者,在此清淨莊嚴平等的境界,所有六道眾生相貌身形都一樣都是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容貌身心端正淨潔,與佛平等無異。

如果沒有成就這三個願力,在此佛剎裡的六道眾生形貌有差別,有好醜不平等者,法藏比丘也沒有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

在此願裡法藏比丘揭示在此清淨莊嚴平等的境界裡,佛眾生平等無差別的特性。依此來泯除六道眾生執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分別比較的煩惱,使在此境界中之六道眾生早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


Admin 在 周三 五月 12, 2010 11:12 am 作了第 3 次修改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六、宿命通願;七、天眼通願;八、天耳通願;九、他心通願;十、神足通願;十一、遍供諸佛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二 9月 29, 2009 11:06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六、宿命通願;七、天眼通願;八、天耳通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九、他心通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密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十、神足通願;十一、遍供諸佛願;)



註:【六神通】
  ﹝出法界次第﹞
  瓔珞經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
  〔一、天眼通〕,謂能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苦樂之相,及見一切世間種種形色,無有障礙,是名天眼通。(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二、天耳通〕,謂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是名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謂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念之事,是名知他心通。
  〔四、宿命通〕,謂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六道眾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謂身能飛行,山海無礙,於此界沒,從彼界出;於彼界沒,從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隨意變現,是名身如意通。
  〔六、漏盡通〕,漏盡通者,漏即三界見、思惑也。謂羅漢斷見、思惑盡,不受三界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盡通。(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思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曰見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對色聲香味觸五塵,起諸貪愛,曰思惑。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

(個人看法)
娑婆世間六道眾生長劫以來無明覆蓋其光明覺性,眼耳鼻舌身意所覺知者非常有限,這限制對娑婆世間六道眾生來說也是一種苦,娑婆世間六道眾生對於身心清淨具有神通者皆產生欣羨的心,法藏深知眾生此種心理,發願如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六道眾生如有因緣具足能見聞感應阿彌陀佛願力功德願受生阿彌陀佛國土薰習受化者,依此無量清淨莊嚴平等不可思議功德,將可發明其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智通、神足通等六道眾生本具能力。
讓來生至此的六道眾生個個都能清楚明白的了知無量劫時自己所作善惡等事;看到、聽到、意識(直覺)到十方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之事,也能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六道眾生如有因緣具足能見聞感應阿彌陀佛願力功德願受生阿彌陀佛國土薰習受化者,也都能神通自在,得到波羅蜜多,並且能於一念頃,遊歷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

法藏比丘並且發願當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這六個願力也同時成就,如果沒有成就這六個願力,他也沒有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

這個願也顯示,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智通、神足通...等六神通本是六道眾生本具能力,因為長劫以來無明覆蓋其光明覺性,限制壓抑了這些能力,如果六道眾生心性到達了清淨莊嚴平等覺境界,六神通的能力不用強求,自然而然的就顯發出來了,也更讓我們明白心量廣大遍周沙界的實相,啟發六道眾生發明自身本具清淨莊嚴平等覺性的信念。


Admin 在 周三 五月 12, 2010 11:14 am 作了第 3 次修改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十三、光明無量願;十四、觸光安樂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二 9月 29, 2009 11:08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十三、光明無量願;十四、觸光安樂願;)

(個人看法)
在這裡法藏比丘告訴我們,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法界所見到的阿彌陀佛是光明無量的,阿彌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法界,殊勝超絕一切諸佛,他的光明勝於日月的光明千萬億倍,所以釋尊也讚嘆阿彌陀佛相好莊嚴無等倫,是光中之尊 ,也就是說明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諸佛中最光明的,阿彌陀佛是印度話 中國話叫做無量光佛,就是無量光明佛的意思。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六道眾生如有因緣具足能見聞感應阿彌陀佛願力功德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薰習受化者,依其所成就無量光明殊勝莊嚴功德願力,如果有眾生,見聞阿彌陀佛無量殊勝光明,受其感應,如有覺受到阿彌陀佛無量殊勝光明照觸到自己身上,沒有不感到安詳悅樂的,因此而產生欣願往生阿彌陀佛清淨莊嚴平等無量光明佛土的願望,這些六道眾生便產生慈悲的心平時在娑婆世間行善積福,積功累德,壽終便往生阿彌陀佛清淨莊嚴平等無量光明殊勝佛土,如果沒有這樣,法藏比丘發誓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

在這個願裡阿彌陀佛告訴我們法身清淨莊嚴無量光明的,具有不可思議化導眾生的力量,六道眾生如能感應此智慧光明受此智慧光明照耀者,無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dmin 在 周三 10月 07, 2009 8:50 am 作了第 2 次修改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十五、壽命無量願;十六、聲聞無數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9月 30, 2009 8:22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十五、壽命無量願;十六、聲聞無數願;)

(個人看法)
在這裡法藏比丘告訴我們,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壽命是無量的, 在他所成就無量光明清淨莊嚴無量壽命殊勝的佛土裡,有無量數的聲聞天人,壽命也都是無量數。(註:聲聞者因聲得悟,故謂之聲聞;但不了自心,於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語運動,聞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屬聲聞道,謂之聲聞佛)
阿彌陀佛佛土裡聲聞天人的數量,法藏比丘舉個例子來說明,就是說假定令三千大千世界裡所有的眾生,都成究緣覺菩薩,這些所有的緣覺菩薩用百千劫這麼久遠的時間,一起來計算阿彌陀佛佛土裡聲聞天人的數量,若能計算出其量數的話,藏比丘即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

這裡所要示現的是法藏比丘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為阿彌陀佛時,他的壽命是無盡的,在他所成就無量光明清淨莊嚴無量壽命殊勝的佛土裡,有無量數的聲聞天人,壽命也都是無量數。這也顯示當一個人成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其實是有無量數的眾生會跟著得到超脫的,也可以理解為因自身成佛了,有無量數聲聞於此佛土中也因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語運動,聞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如此即是度眾。


Admin 在 周三 10月 07, 2009 8:49 am 作了第 2 次修改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十七、諸佛稱歎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9月 30, 2009 8:27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十七、諸佛稱歎願;)
註:
(十方世界)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有情世界無量無邊,故曰十方世界,就娑婆世界,而說鄰近之十方世界。
  一、東方 密洲。      六、西南方 鮮少。
  二、西方 離垢。      七、東北方 攝取。
  三、南方 豐溢。      八、西北方 歡喜。
  四、北方 豐樂。      九、上方 振音。
  五、東南方 饒益。     十、下方 關籥。

(剎)
[8772]ks!a,又作乞叉,乞灑。悉曇五十字門之一。一切法盡不可得之義謂一切文字究竟無言說之聲也。【又】梵名,Ksetra,掣多羅,差多羅,紇差怛羅,剎摩等。譯曰土田,國,處。法華文句記二曰:「剎者應云剎摩,此云田,即一佛所王土也。」

(善)
判善惡之性經論諸師之說種種不一,菩薩瓔珞經以順理為善,違理為惡。淨影約五乘而判三種之善惡:一順益為善,違損為惡。若依此義,則上通佛菩薩,下極人天,其所修之行,名為善。三體順為善,體違為惡。法界之真性,為己自體,體性緣起而成行德,所行自體無如心不緣理,所謂隨心之欲而不超軌之境界也,是名為善。六圓教菩薩之善。圓妙之理,是至極之善,然此有二義:一順實相之圓理為善,背之為惡。二達此圓理為善,著之為惡,圓之著尚為惡,況復其餘?止觀二之三曰:「唯圓法名為善,善順實相名為道,背實相名非道。」

(名號)
顯體為名,名彰於外而號令於天下為號。名與號其體一也。此名號之目,雖通於諸佛諸菩薩。然以指彌陀之名號即南無阿彌陀佛為常。大乘義章二十末曰:「顯體為名,樹德為稱。名稱外彰,號令天下,說之為號。」法華嘉祥疏三曰:「通即稱號,號令天下,顯化他之義。別即稱名,名以定體,即是自行。」)彌陀之名號,為惡人成佛之法,其功德之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故謂之名號不思議。

(功德)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義章九曰:「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天台仁王經疏上曰:「施物名功,歸已曰德。」勝鬘經寶窟上本曰:「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顯揚六卷十頁云:功德證得者: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等功德。

(整段經文的意思)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有情無量無邊世界,無量佛國剎土中的無量數諸佛,若是沒有共同稱揚讚嘆我阿彌陀佛名號,傳揚讚嘆我阿彌陀佛佛國清淨、莊嚴、平等、無量光明、無量壽、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等功德之圓妙勝樂者,我法藏比丘不成就菩提正覺(成佛)


Admin 在 周三 五月 12, 2010 11:15 am 作了第 3 次修改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十八、十念必生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9月 30, 2009 8:33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八、十念必生願;)
註:
(善根)

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謂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餘善,故謂之根。維摩經菩薩行品曰:「不惜軀命,種諸善根。」註曰:「什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經十七曰:「善根者,所謂欲善法。」

(迴向)
或作迴向。回者回轉也,向者趣向也,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謂之迴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於他者,迴向於眾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迴向於佛道也。大乘義章九曰:「言迴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迴向。」往生論註下曰:「迴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止觀七曰:「眾生無善我以善施,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回聲入角,響聞則遠,迴向為大利。」
迴即迴轉,向即趣向,謂以護法心微妙之力,感佛之光來照,又復回光以向於佛,猶如雙鏡交照,光輝互現也。經云: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迴向心

(善根迴向)
謂菩薩以種種修行善根,皆悉迴向無上佛果菩提,普及法界眾生,故云善根迴向

(十念往生)
就是造諸惡業的凡夫,在臨命終時,若遇到善緣的相助,急念十聲的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下品下生者。 
 

(五逆者)
  一、殺父母 謂父母養育,恩同天地,為子者當竭力孝養奉事,以報其恩,況行殺逆。若行此事,是為逆罪,即墮地獄。
  二、破和合僧 謂比丘集眾,行布薩時,和合作法。若後來者,當隨順寂默,或當出避。若以瞋惡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謂佛是一切眾生慈父,能令眾生,悟明自心,出離苦趣。眾生歷劫供養,不能報其恩德萬一,而況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為逆罪。(凡惡心毀壞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殺阿羅漢 阿羅漢為眾生所應供養恭敬,況行殺逆。若行此事,是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華言作法辦事,謂比丘受具足戒,或行懺悔法時,當依和尚阿闍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為得戒。若有人見者,當隨順寂默,或當出避。若以惡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為逆罪。

(正法)
真正之道法也。理無差曰正。以三寶中之法寶,教理行果之四者為體。無量壽經上曰:「弘宣正法。」
瑜伽二十五卷六頁云:謂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說開顯分別照了。此復云何?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十二分教。是名正法。又云:如是一切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共所宣說,故名正法。

二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八十三卷六頁云:云何正法?答:無漏根、力、覺支、道支。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
如伽他說:三世三佛陀,能破諸愁毒。彼皆重正法,恆住於法性。
又契經說:有二補特伽羅,能住持正法。謂說者、行者。
毘柰耶說:我之正法,應住千歲;或復過此。由度女人出家,便減五百。世尊雖於處處說正法言;而不分別云何正法。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問:有漏根、力、道支、是正法不?若是者;此中何故不說?若非者;何故無漏是正法;有漏非耶?有說:彼亦是正法。
問:此中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有漏根等,是無漏加行。若說根本;則已攝加行。故不別說。復次有漏根等,是無漏加行故;亦名無漏。是故已攝在前所說中。有說:有漏根等,非是正法。
問:何故無漏是正法。有漏非耶?答:以有漏法,有過患故。要無過患,乃名正法。復次是清淨,是可稱讚,名為正法。有漏法,與此相違;故非正法。復次正法者,能永出生死,得般涅槃。有漏不爾。故不名正法。
問:念住、正斷、神足、為亦是正法不?若是者;此中何故不說?若非者;何故根力覺支道支是正法,念住等非耶?答:彼亦是正法。
問:若爾;此中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若說根等;則於此文隨順。念住等、非順此文;是故不說。復次念住正斷神足,皆亦攝在此所說中。謂四念住、即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所攝。四正斷、即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勤所攝。四神足、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所攝。

(誹謗正法)
正法為佛法。誹謗佛法也。其罪最重,永不可成佛,故曰謗法闡提(闡提為不成佛之義)。無量壽經上曰:「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淨土論上曰:「經云: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切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

(整段經文的意思)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情無量無邊世界,所有的眾生,見聞我阿彌陀佛名號者,能以至誠的心信仰悅樂我阿彌陀佛清淨、莊嚴、平等、無量光明、無量壽、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等功德,並以其堅固深不可拔的善心,心心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向於眾生。而期自他皆成佛果,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又如有感佛之光來照,復回光以向於佛,欣願往生我阿彌陀佛清淨、莊嚴、平等、無量光明、無量壽佛國,甚至若有造諸惡業的凡夫,在臨命終時,若遇到善緣的相助,臨終前見聞我阿彌陀佛名號,能以至誠的心急急稱念我阿彌陀佛名號十念者,這些眾生如果有沒能往生者,法藏比丘發下誓願,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color]

除了犯一、殺父母二、破和合僧三、出佛身血四、殺阿羅漢五、破羯磨僧等五逆重罪和誹謗誹謗佛法永不可成佛的這些眾生以外。


Admin 在 周三 五月 12, 2010 11:16 am 作了第 4 次修改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十九、聞名發心願;二十、臨終接引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0月 07, 2009 8:33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十九、聞名發心願;二十、臨終接引願;)

註:
(發菩提心)
堪布卡塔仁波切開示:
從究竟的層面來說,發菩提心便能依菩提自性而入菩提定中,以究竟之境利益眾生,
從相對的層面而言,眾生都非常執著於我相,認為這個「我」是真實的,因此眾生無法奉行諸善,而在身口意三方面造作了無量的惡業,故在相對的層面來說,修行人應對一切無明眾生懷悲憫心。

下面四種行法成就菩提心

第一是累積資糧:眾生都貪求享樂,但卻不時地遭受痛苦,事實上我們應該視這些逆境為提醒我們廣修功德,累積資糧的訊息。
累積資糧有許多方法,如行十善、齋僧、供佛、施食結餓鬼,製作小型的捨利塔、繞佛塔、誦七支供、獻曼達……等等,而修功德、累積資糧要有不屈不撓的觀念,就算這些修持會給你帶來苦難、疾病甚至死亡,你都應該勇往直前,以這樣的觀念來廣行諸善,心中不存任何期待或畏懼,最後不要忘了回向功德,令一切眾生成就佛果。

第二是懺悔清淨業障:從無始以來,由於貪、嗔、癡三毒,眾生造作了無數無量的惡業,以致遭遇各種痛苦,故我們應以「四力」的修持來清淨業障。此四力為:
一、由心中發真誠的懺悔,懺海過去所造的一切惡業。
二、發願要以修持來清除過去無量的業障。
三、從上師處領受一門對治之法後,使依照上師教導的和自己誓願,實際地
精進勤修。
四、強固自己的誓願,決不再造作任何身口意的惡業,並願常行菩提道。

第三是供養魔食:第三個方法對你們的社會可能蠻有幫助的,因為這兒似乎有極度的迷信,很多人在遭遇生活上的不順或生病的時候,都會認為是受了什麼邪魔龍鬼的影響或咀咒,但這都不是真的,不過是心的投射而已,然而,當你遇到這種事的時候,決不要對這些神鬼非人施以報復或反擊,不要懷著憎恨、敵對的心態,要以溫和親切的態度,以食子或各種不同的供品供養他們,心中想著:
無論我曾造了什麼惡業,導致妖魔鬼怪的咀咒和傷害,希望這一切能代替所有眾生的惡業,此外,你並請求這些妖魔鬼怪幫忙,將你所有的功德都分享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能立即種下成佛開悟之因。

第四是供養護法:第四個方法主要就是向護法作祈請、作供養。
護法是為保護眾生,使眾生有種種修行佛法的環境和因緣,他所保護的是眾生修持正法之道,故名為護法,然而很多人對於護法產生誤解,或是向護法祈求各種事業功名的成就,或是請護法幫忙打擊仇敵,甚至還有人在釣魚之前,祈求護法加持,令他能釣到很多的魚,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護法護衛的是佛法的修持,而不是惡業的造作,修護法的法門,乃是為消除修行人各種修行上的障礙,使一切修行的條件和善緣皆能成熟,使得修行之道更為順利。

(六波羅密)
淨空法師開示:
這是菩薩生活的六條原則、規範。
佛的經論是永恆不變的,而解釋是隨著時代、地區,而有所不同。佛法與世間書不一樣,世間書只有一種解釋,不能做第二種解釋,而佛法沒有一定的解釋。不但佛法沒有一定的解釋,經上說:「佛無有法可說」。所以佛法是靈活的,不是死的。若有一定的解釋,那就是死的。譬如一棵樹,年年發新枝,年年長新葉,但它的樹根、本幹不會變。經典如同樹根、本幹,註解如同樹葉、樹梢,年年抽新枝、發新葉,但決定不會離開根本。

因此,佛經的註解,如中國人普遍讀誦的《金剛經》,有幾百種註解,每種註解都不一樣,但是都不離《金剛般若》的根本義趣,這也是佛法難解之處。 我們繼承古人講解的義理,從此基礎領悟,推陳出新。不能用過去的講法,若用過去的講法,就等於叫現代人去做古人。對美國人而言,不但叫美國人做中國人,還要做中國古人。所以,註解一定要推陳出新,二十一世紀有二十一世紀符合現代人的解釋,才會令大眾普遍接受。

「布施波羅密」
「布施」就是盡心盡力為一切大眾服務。用我們的財力、勞力、智慧,為人民、為社會、為眾生服務。
「持戒波羅密」
「持戒」的意義是守法,戒是法律。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章,遵守每個地區、每個族群的風俗習慣和道德風俗。我們才能與不同地區、不同族群、不同宗教的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
「忍辱波羅密」
「忍辱」是耐心,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耐心。不善的,要有耐心慢慢的將之革新;善法,要有耐心慢慢的來推廣,不能操之過急,所謂「欲速則不達」。不好的,想要趕快改,不容易!不但改不了,還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副作用。好的,想要積極推展,也會產生許多障礙。愈是大事,愈要有大耐心。
《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成就是要靠耐心和忍力。 時節因緣未成熟,就充實自己,深厚培植自己的德行、學問、能力。一切因緣成熟,才能抓住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華,幫助社會大眾,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一切為眾生、為佛法。
佛法是覺悟一切眾生的教學;佛是覺悟,法是方法,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方法,稱作佛法。一切眾生的苦難是從迷惑而來,幸福快樂是從覺悟而來。苦樂是果報,覺迷是因素,要離苦得樂,就一定要破迷開悟。破迷開悟需要教學,佛教是智慧覺悟的教學。現在很多人將佛教看成迷信,這是錯誤的觀念,這是不了解佛教,才會誤會佛教。
「精進波羅密」
「精進」就是進步,儒家講「日新又新」;不但進步,而且是精純的進步,不是雜亂的進步,是有秩序、有條理的。所以,佛法不是保守的,不是落後的,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永遠領導時代走向正確光明智慧的方向。
「禪定波羅密」
「禪定」,外不著相名為禪,內不動心名為定。
《金剛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不取於相」,就是決定不受外面境界(財色名食睡)的誘惑,這就是禪。
「如如不動」,就是自己內心不生好惡,見到好的沒有貪愛之心;不好的,也沒有厭惡之心,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受任何誘惑。只要有自私,就會受境界的誘惑,禪定功夫就不能成就;必須捨棄自私自利,才能成就。
《金剛般若》修學的基本原則-遠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禪定就很容易修成功。禪定波羅蜜,就是自己心裡有主宰,不會受外境誘惑,也不會受煩惱干擾,永遠不起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的念頭。

「般若波羅蜜」
是智慧,對於內在、外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不迷惑。

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不論是何種身分,從事於哪個行業,遵守這六條原則,就是菩薩。

【阿鞞跋致】
Avaivart,又作阿毘跋致,或作阿惟越致。
譯曰不退轉。不退轉成佛進路之義。是菩薩階位之名。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則至此位。不退有三義:入空位不退;入假行不退;入中念不退。妙樂云:般若是位,離二死故;解脫是行,諸行具故;法身是念,證實境故。智論云:無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
阿彌陀經曰:「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無,鞞跋致之言退轉。故大品經云:不退轉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為諸魔所動,更無退轉。」


(整段經文的意思)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所有的有情眾生,見聞我阿彌陀佛名號的,都能發起菩提心,修行一切功德,尊奉行持六波羅蜜,信心堅固並以其堅固不可拔的善心,心心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趣向於眾生。而願自身以及眾生都能成就佛果,都能共同見到阿彌陀如來,往生到極樂世界,又如有感應到佛之光來照,也能再回心光以趣向於佛,欣願往生我阿彌陀佛清淨、莊嚴、平等、無量光明、無量壽佛國,能以至誠的心稱念我阿彌陀佛名號白天晚上都沒有間斷,這些信心堅固一心專念我阿彌陀佛名號的有情眾生在壽命終了的時候,我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其餘諸菩薩將親自前往迎接這個眾生,在一瞬間立即往生我的佛土(西方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如果這不能成就這兩個願,他即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


Admin 在 周四 10月 08, 2009 9:34 am 作了第 4 次修改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二十一、悔過得生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0月 07, 2009 8:42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一、悔過得生願;)

(整段經文的意思)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所有的有情眾生,有見聞我阿彌陀佛名號的,或是能專心一意的憶念我阿彌陀佛清淨、莊嚴、平等、無量光明、無量壽佛國,而且能發起菩提心,深深修持一切功德,並以其堅固深不可拔的善心,心心迴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趣向於眾生。而期自身以及眾生都能成就佛果,共同見阿彌陀如來,往生極樂國,又如自身有感應到佛光來照射,能再以自己的心光迴向於佛,欣願往生我阿彌陀佛清淨、莊嚴、平等、無量光明、無量壽極樂佛國者,其心願沒有不達成的。

若是有累世以來習惡業的有情眾生,聽到見聞我阿彌陀佛名號,能專心一意的憶念我阿彌陀佛功德,且能身自懺悔以往的過錯,修道向善,並且執持佛教經典戒律,欣願往生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眾生在壽命終了的時候,不會再墮入三惡道之中,並且能在一瞬間立即往生我的佛土(西方極樂世界)。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如果這不能成就這兩個願,他即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


Admin 在 周四 10月 08, 2009 12:11 pm 作了第 3 次修改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二十二、國無女人願;二十三、厭女轉男願;二十四、蓮華化生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0月 07, 2009 8:46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二、國無女人願;二十三、厭女轉男願;二十四、蓮華化生願;)

註:
七寶池

 諸經論所說少異。法華經受記品曰:「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無量壽經上就樹說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智度論十曰:「有七種寶: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此珠極貴非珊瑚也)。」
阿彌陀經曰:「亦以金Suvarn!a,銀Ru%pya,琉璃Vaidu%rya,玻璃Sphat!ika,硨磲Musa%ra-galva,赤珠Rohita-mukta,瑪瑙As/magarbha,而嚴飾之。」所以七寶池即是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虎珀、珊瑚、為七寶所造之水池

極樂世界七寶所造之水池裡面充滿(八功德水)
 
八功德水者,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患、八增益也。謂想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渠,雜色金剛以為底沙。

水池裡面長有六十億(七寶蓮華)
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微妙法音。其八池水,皆具八種功德,是名八功德水


(整段經文的意思)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在他清淨、莊嚴、平等、無量光明、無量壽佛國裡沒有女人,若娑婆世間有女人見聞我阿彌陀佛名號,能以至誠清淨的心信仰悅樂我阿彌陀佛清淨、莊嚴、平等、無量光明、無量壽、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等功德,發慈悲利樂有情的大心,不喜歡自己是女身並且以自己是女身為苦,欣願往生我阿彌陀佛清淨、莊嚴、平等、無量光明、無量壽佛國,在臨命終時將會化成男子身往生我阿彌陀佛清淨、莊嚴、平等、無量光明、無量壽佛國。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情無量無邊世界,所有的眾生往生我阿彌陀佛清淨、莊嚴、平等、無量光明、無量壽佛國者,都將於我佛土中的七寶池蓮華中化生(為什麼要在七寶蓮花中化生呢?因為眾生是帶業往生的,在七寶池寶蓮花中浸潤八功德水,於因緣成熟身心清淨時,得以花開見佛)。

如果沒有這樣,法藏比丘發下誓願,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二十五、天人禮敬願;二十六、聞名得福願;二十七、修殊勝行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0月 07, 2009 9:48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五、天人禮敬願;二十六、聞名得福願;二十七、修殊勝行願;)

註:
歡喜信樂
言歡喜者環境順意時,心生喜悅。
言信樂者,信者即是真也,實也,誠也,滿也,(中略)驗也,宣也,忠也。樂者即是欲也,願也,愛也,悅也,歡也,喜也,賀也,慶也。言欲生者,欲者即是願也,樂也,覺也,知也。生者即是成也,作也,為也,興也。明智至心,即是真實誠種之心,故疑蓋無雜也。信樂即是真實誠滿之心,(中略)欲願愛悅之心,歡喜賀慶之心,故疑蓋無雜也。欲生即是願樂覺知之心,成作為興之心,(中略)故疑蓋無雜也。今案三心字訓,真實心而虛偽無雜,正直心而邪偽無雜,真知疑蓋無間雜故是名信樂。信心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實信心也,是故論主建言一心也。

歸命
Namas Namb Namo,梵語曰南無。譯曰歸命。有三義:一,身命歸趣於佛之義。二,歸順佛之教命之義。三,命根還歸於一心本元之義。[物/心]為表信心至極之詞。起信論淨影疏上曰:「內正報中,命根為要,故舉要命。屬彼三寶,名之為歸。」起信論義記上曰:「歸者趣向義,命謂己身性命。生靈所重,莫此為先。(中略)二歸是敬順義,命謂諸佛教命。」同海東疏上曰:「敬順義是歸義,趣向義是歸義。命謂命根,總御諸根,一身之要,唯命為主。萬生所重,莫是為先。舉此無二之命,以奉無上之尊,表信心極,故言歸命。又復歸命者還源義,所以者眾生六根,從一心起。而背自源,馳散六塵。今舉命總攝六情,還歸其一心源,故曰歸命。所歸一心即是三寶故也。」法華嘉祥疏四曰:「歸命者,以命歸投十方諸佛也。」

清淨心
 無疑之信心也,又無垢之淨心也。中阿含經四十一曰:「清淨心盡脫婬怒痴,成就於三明。」勝鬘寶窟上本曰:「清淨心,淨者信也。起淨信之心,又不雜煩惱心,名為淨心。」

菩薩行
 求自利利他圓滿佛果之菩薩眾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法華經五百弟子品曰:「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

諸天
 (界名)欲界有六天,謂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禪有十八天。無色界之四處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韋馱天等諸種天神。即諸天界。
【諸天所受樂】
p1350
瑜伽四卷十四頁云:復次諸天受其廣大天之富樂,形色殊妙,多諸適悅。於自宮中而得久住。其身內外,皆悉清淨,無有臭穢。又人身內,多有不淨。所謂塵垢筋骨脾腎心肝,彼皆無有。
又彼諸天,有四種宮殿。所謂金銀頗胝琉璃所成。種種文綵,綺飾莊嚴。種種臺閣,種種樓觀,種種層級,種種窗牖,種種羅網,皆可愛樂。
種種末尼,以為綺鈿,周匝放光,共相照曜。
復有食樹。從其樹裏,出四食味;名曰蘇陀。所謂青黃赤白。
復有飲樹。從此流出甘美之飲。
復有乘樹。從此出生種種妙乘。所謂車輅輦輿等。
復有衣樹。從此出生種種妙衣。其衣細軟,妙色鮮潔,雜綵間飾。
復有莊嚴具樹。從此出生種種微妙莊嚴之具。所謂末尼臂印耳璫環釧,及以手足綺飾之具。如是等類,諸莊嚴具,皆以種種妙末尼寶而間飾之。
復有熏香鬘樹。從此出生種種塗香,種種熏香,種種華鬘。
復有大集會樹。最勝微妙。其根深固,五十踰繕那,其身高挺,百踰繕那,枝條及葉,遍覆八十踰繕那。雜華開發,其香順風熏百踰繕那,逆風熏五十踰繕那。於此樹下,三十三天雨四月中,以天妙五欲,共相娛樂。
復有歌笑舞樂之樹。從此出生歌笑舞等種種樂器。又有資具之樹。從此出生種種資具。所謂食飲之具,坐臥之具。如是等類種種資具。
又彼諸天,欲受用時,隨欲隨業,應其所須,來現手中。又云:又彼諸天,眾妙五欲,甚可愛樂,唯發喜樂。彼諸天眾,恆為放逸之所持行。
常聞種種歌舞音樂鼓噪之聲,調戲言笑談謔等聲。
常見種種可意之色。常嗅種種微妙之香。恆嚐種種美好之味。
恆觸種種天諸婇女最勝之觸。恆為是樂,牽引其意,以度其時。
又彼諸天,多受如是眾妙欲樂,常無疾病,亦無衰老。
無飲食等匱乏所作俱生之苦。無如前說於人趣中有餘匱乏之苦。

天人五衰
 (術語)天人將死時,現五種之衰相。經論所說不一。
涅槃經十九曰:「釋提桓因,命將欲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
佛本行集經五曰:「爾時護明菩薩大士,天壽滿已,自然而有五衰相現。何等為五?一者頭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膩,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樂本座。」
俱舍論十說大小之五相曰:「然諸天子,將命終時,先有五種小衰相現:一者衣服嚴具出非愛聲,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於沐浴位水渧著身,四者本性囂馳,今滯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數瞬動。此五相現,非定當死。
復有五種大衰相現:一者衣染埃塵,二者花鬘萎悴,三者兩腋汗出,四者臭氣入身,五者不樂本座。此五相現,必定當死。

諸根無缺
瑜伽二十一卷四頁云:云何名為諸根無缺?謂如有一,性不愚鈍,亦不頑騃,又不瘖啞,乃至廣說支節無減。彼由如是支節無缺,耳無缺等,能於善品精勤修集。如是名為諸根無缺。

梵行
 (術語)梵者清淨之義,斷婬欲之法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
修梵行則生梵天。智度論曰:「斷婬欲天皆名為梵天,說梵皆攝色界,以是故斷婬行法名為梵行,離欲亦名梵,若說梵則攝四禪四無色定。」
同八曰:「有人行十善業道不斷婬,今更讚此行梵天行斷除婬欲,故言淨修梵行。」
維摩經方便品曰:「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註曰:「肇曰:梵行,清淨無欲行也。」
法華嘉祥疏七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婬為梵行。故大品云:婬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
【又】涅槃名梵,證涅槃之萬行,云梵行。法華經序品曰:「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法華嘉祥疏三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
大日經疏十七曰:「梵謂涅槃。(中略)梵行謂修梵行者名。(中略)具大涅槃名為梵。」
【又】涅槃五行之一。梵者清淨之義,菩薩利他之行,能為一切不善之對治,離過清淨,故名梵行。

(整段經文的意思)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情,見聞我阿彌陀佛名號者,將產生欲願愛悅之心一心信靠我阿彌陀佛,一心翹勤恭敬禮拜,身命歸趣於我阿彌陀佛,並且以無疑無垢不雜煩惱堅定之信心,行布施等之六度自利利他圓滿佛果之菩薩眾大行。諸天界所有天人沒有不向他致以最誠敬的心意。
若有十方眾生見聞我阿彌陀佛名號者,在他壽命終了之後,必定轉生在尊貴的家庭裡,六根完具,(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諸根無缺。此眾生能常常修持菩薩離過斷婬清淨利他之行。
如果沒有成就以上三願,法藏比丘發誓,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二十八、國無不善願;二十九、住正定聚願;三十、樂如漏盡願;三十一、不貪計身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月 06, 2010 9:42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二十八、國無不善願;二十九、住正定聚願;三十、樂如漏盡願;三十一、不貪計身願;)

註:
【不善】

 (雜語)違理而損害現世及未來世者,名為不善。五逆十惡是也。是在現在損害自他,在未來感苦果而損害己心身,故為不善。如三途之苦果,彼雖在現在損害身心,然更無為之招未來世之損害者,故非不善。
唯識論五曰:「能為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於此世能為違損。非於他世,故非不善。」
大乘義章七曰:「惡法違損,稱曰不善。」
勝鬘寶窟上末曰:「十惡破戒違理,名為不善。」

瑜伽五十六卷六頁云:
問:何義、幾蘊、是不善?
答:能感當來苦果報義、及能發起諸惡行義。一切一分是不善。
二解 顯揚五卷十七頁云:
問:何義、幾種、是不善?
答:感後苦果義、及起惡行義故。一切少分是不善。
三解 成唯識論五卷十一頁云:能為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於此世能為違損;非於他世。故非不善。

四解 集論二卷九頁云:云何不善?幾是不善?為何義故,觀不善耶?
謂自性故,相屬故,隨逐故,發起故,勝義故,生得故,加行故,現前供養故,損害故,引攝故,所治故,障礙故;是不善義。

五蘊十界四處一分是不善。為捨執著非法合我故,觀察不善。
何等自性不善?謂除染污意相應及色無色界煩惱等,所餘能發惡行煩惱隨煩惱。
何等相屬不善?謂即此煩惱隨煩惱相應法。
何等隨逐不善?謂即彼習氣。
何等發起不善?謂彼所起身業語業。
何等勝義不善?謂一切流轉。
何等生得不善?謂由串習不善故,感得如是異熟。由此自性即於不善任運樂住。
何等加行不善?謂依止親近不善丈夫故;聽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行身語意惡行。
何等現前供養不善?謂想對歸依隨一天眾已;或殺害意為先,或邪惡意為先,建立祠廟,廣興供養業;令無量眾、廣樹非福。
何等損害不善?謂於一切處起身語意種種邪行。
何等引攝不善?謂行身語意諸惡行已;於惡趣善趣,引攝不愛果異熟。或引或滿。
何等所治不善?謂諸對治所對治法。
何等障礙不善?謂能障礙諸善品法。

【不善名言】
世親釋四卷十六頁云:善名言者:謂解名言。不善名言者:謂牛羊等、雖有分別;然於文字、不能解了。無性釋四卷二十三頁云:善名言者;謂自意趣、在語前行,領解具足;故名有覺。與此相違,說名無覺。


【一心】

 (術語)謂萬有之實體真如也。
止觀五上曰:「一心具十法界。」又唯一之信心不為他心所奪,謂之一心。
止觀四下曰:「一心者,修此法時,一心專志,更不餘緣。」
探玄記三曰:「一心者,心無異念故。」
教行信證文類三末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又,一心有事理之二種:無餘念為事之一心。入實相為理之一心。
觀音義疏上曰:「一心歸憑,更無二意,故名事一心也,(乃至)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

【一心不亂】

 (術語)一心而不散亂也。阿彌陀經曰:「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慈恩之阿彌陀經疏曰:「一心不亂者,專注無散也。」


【定聚】

 (術語)三聚之一。正定聚也。三乘之行人,各修其因,正得其果之位也。又名不退位。無量壽經上曰:「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不取正覺。」


【熱惱】

 (術語)逼於劇苦而身熱心惱也。法華經信解品曰:「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瑜伽八十九卷七頁云:染污驚惶,故名熱惱。

【漏盡】
(術語)梵語A^sravaks!aya Ks!in!a%s/rava,凡人自眼等六根門漏泄煩惱,故名煩惱為漏。至三乘之極果,以聖智斷盡此煩惱,謂之漏盡。法華經序品曰:「諸漏已盡逮得己利。」智度論三曰:「三界中三種漏已盡無餘,故言漏盡也。」

大毗婆沙論九十四卷十三頁云:漏盡者:謂諸漏永盡。
問:順諸漏法、亦得永盡;何故但說彼漏盡耶?
答:彼以漏盡而為上首,應知亦說順漏法盡。復次諸漏、難斷,難破,難越;非順漏法。故偏說之。復次諸漏過失、多勝堅牢;非順漏法。故偏說之。復次諸漏自性斷,斷已不成就;與聖道相違,故偏說盡。諸聖道起、正與一切煩惱相違;非有漏善、無覆無記。然諸聖道斷煩惱時,亦兼斷彼。如明燈起,與闇相違;非油炷器。然破闇時,亦令油盡,炷燋,器熱。
問:何故但說漏盡,不說暴流軛等?
答:三漏在前,攝煩惱盡;是故偏說。暴流軛等、雖有攝煩惱盡,而不在前三結。三不善根、雖在前;而攝煩惱不盡。故阿羅漢、但說漏盡;非暴流等

【漏盡比丘】
 (術語)煩惱斷盡之比丘,即阿羅漢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漏即三界見、思惑也。謂羅漢斷見、思惑盡,不受三界生死,是名漏盡。

(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見、思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曰見惑。
眼耳鼻舌身五根對色聲香味觸五塵,起諸貪愛,曰思惑。)

【六通】
 六通又名六神通。通者作用自在而無礙曰通,或曰通力,或曰神通。
一、神境通 亦名如意,有三意:
   
(一)、能到 謂能到者有四:

1、身能飛行,如鳥無礙。   3、此沒彼出,彼沒此出。
2、移遠令近,不往而到。   4、一念能至十方世界。
(二)、轉變 謂轉變者有四:
  1、大能作小。       3、一能變多。
  2、小能作大。       4、多能變一。
(三)、聖如意 聖如意者:
  1、化現無方。       2、應變不測。
 
二、天耳 聞聲無礙,是曰天耳。

三、他心 知他心事無礙,是曰他心。

四、宿命 知過去世事無礙,是曰宿命。

五、天眼 觀色無礙,是曰天眼。

六、漏盡 自能漏盡,復能遍知一切眾生漏盡不盡等,是曰漏盡。

【想念】
 (術語)思想念慮。

【清涼】
如寂靜中說。
二解瑜伽七十卷十頁云:煩惱熾然熱惱永息故;名為清涼。
三解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一頁云:清涼者:謂一切苦、皆寂滅故。極清涼故。
四解雜集論八卷十六頁云:何故此滅復名清涼?諸利益事所依處故。一切清涼善法所依,故名清涼。

【身】
  瑜伽一卷八頁云:身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此出其體。又三卷十五頁云:諸根所隨,週遍積聚;故名為身。此釋其名。


(整段經文白話解釋)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他所成就的佛土中,沒有五逆十惡能障礙諸善品等法,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情往生我阿彌陀佛國者,所有的眾生都是一心專志信心不二,住於不退位上,永遠遠離生死中逼於劇苦而身熱心惱的苦。

所有眾生的心,因為煩惱熾然熱惱永遠滅息了,並且為諸利益事一切清涼善法所依處,無時無刻都是清涼的。所感受到的快樂,就好像斷盡三界見、思惑煩惱,不受三界生死的阿羅漢一樣。

若往生我阿彌陀佛國眾生之中有起思想念慮,貪愛執著四大種所造色身者,法藏比丘發誓,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三十二、那羅延身願;三十三、光明慧辯願;三十四、善談法要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月 13, 2010 11:09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二、那羅延身願;三十三、光明慧辯願;三十四、善談法要願;)

註:
【善根】

 (術語)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謂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餘善,故謂之根。維摩經菩薩行品曰:「不惜軀命,種諸善根。」註曰:「什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經十七曰:「善根者,所謂欲善法。」

【金剛】
 (術語)Vajra,梵語縛曰羅(曰或作日通用),一作跋折羅。譯言金剛。金中之精者。世所言之金剛石是也。大藏法數四十一曰:「梵語跋折羅,華言金剛。此寶出於金中,色如紫英。百煉不銷,至堅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為寶。」又(物名)以金剛所造之杵,名為金剛。大日經一曰:「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即金剛杵之略名也。。持金剛杵之力士,謂之金剛。執金剛之略名。行宗記二上曰:「金剛者,即侍從力士,手持金剛杵,因以為名。」

【那羅延】
 (天名)Na%ra%yan!a,天上力士之名。或梵天王之異名。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真諦云:那羅,翻為人。延,為生本。梵王是眾生之祖父,故云生本。羅什云:天力士,名那羅延,端正猛健也。」秘藏記下曰:「那羅延天,三面,青黃色,右手持輪,乘迦樓羅鳥。」又,十九執金剛之一。

金剛那羅延身】

 (術語)謂其體堅固如金剛,其力強如那羅延神之身也。那羅延Na%rayan!a,譯言勝力,或堅牢。天上力士之名。

【辯才】

 (雜語)善巧說法義之才能也。分別之有四種,謂之四無礙辯。淨影大經疏上曰:「言能辯了,語能才巧,故曰辯才。」嘉祥法華疏二曰:「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

【辯才無礙】

  謂菩薩獲大辯才,於大小乘種種諸法,隨眾生機,縱辯宣揚,悉使通達,皆無疑礙,是為辯才無礙。

【秘要】

 (術語)不妄示人之切要法門也。法華經方便品曰:「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同法師品曰:「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維摩經觀眾生品曰:「廣說諸佛秘要法藏。」法華文句五曰:「四十餘年,蘊在佛心,他無知者,為秘。一乘直道,總攝萬途,故言要也。」法華嘉祥疏二曰:「秘者,蓋稱歎之辭也。如世秘方,千金不傳。今亦爾也。所言要者,宗歸一也。」同九曰:「言約理周,故稱為要。昔來隱而不傳,目之為秘。」

【行道】

 (儀式)為敬禮佛而向佛右方周圍旋繞也。寄歸傳三曰:「諸經應云旋右三匝,若云佛邊行道者非也。經云右繞三匝者,正順其儀。」萬善同歸集二曰:「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繞百千匝方施一拜。經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報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尊勝陀羅尼經曰:「於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羅尼。合掌恭敬,旋遶行道,歸依禮拜。」大法會必行行道之式。【又】行其所知之道也。無量壽經下曰:「行道進德。」【又】與經行同用之。


(整段經文白話解釋)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情往生我阿彌陀佛國者,所有的眾生都俱足堅固善心深不可拔,都獲得堅固如金剛不壞之身,具有那羅延金剛之神力,身頂都有光明照耀。所有的眾生都能成就一切的智慧,獲得無邊辯才,於大小乘種種諸法,隨眾生機,縱辯宣揚,悉使通達,皆無疑礙。能夠善巧方便廣說諸佛秘要法藏,為人解說經藏行其所知之道時,聲音有如鐘聲一樣宏亮悠遠,十方有情眾生悉能聽聞。
法藏比丘發誓,如果沒有成就此三個願望,他就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三十五、一生補處願;三十六、教化隨意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月 13, 2010 11:23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五、一生補處願;三十六、教化隨意願;)
註:
【一生補處】
 
盡此一生就能補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後身菩薩的別號,如現在居於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就是一生補處菩薩。

 (術語)(參照:彌勒),【又】,密教之釋義,一者一實之理,於初地菩薩之位,先得淨菩提心,自此一實,出生無量之三昧總持門。乃至至於第十地,更有第十一地,即佛地之法,以一轉生補佛處,是名一生補處。大疏六曰:「今此經宗,言一生者,謂從一而生也。初得淨菩提心時,從一實之地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尼門。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長,當知亦爾。迄至第十地滿足,未至第十一地,爾時從一實境界,具足發生一切莊嚴。唯少如來一位,未得證知。更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故名一生補處。」梵Eka-ja%ti-pratibuddha。

【彌勒】
 (佛名)Maitreya,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藥,昧怛[口*履]曳。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補處之菩薩。光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彼經四千歲(即人中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

【弘誓鎧】
 (譬喻)弘誓之心堅如鐵。可以此心奮進生死之陣頭。故比之於鎧。無量壽經上曰:「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菩提】
  梵語菩提,華言道。即諸佛所得清淨究竟之理也。以其無滅無生,不變不遷,是為常住果。
 (術語)Bodhi,舊譯為道,新譯為覺。道者通義,覺者覺悟之義。然所通所覺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斷煩惱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之一切種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於此二者,故謂之大菩提。
智度論四曰:「菩提名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無上智慧。」
注維摩經曰:「肇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止觀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稱道。」
大乘義章十八曰:「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
安樂集上曰:「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
唯識述記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普賢菩薩】
  普賢者,謂其居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曰普;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曰賢。菩薩者,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也。(伏道者,伏即潛伏之義。謂普賢能伏初起微細無明,居等覺位,在眾菩薩之首,故云伏道之頂。斷道者,謂斷初起微細無明惑也。鄰者,近也。極聖者,佛也。)

(菩薩)梵名邲輸跋陀Vis/vabhadra,又作三曼多跋陀羅Samantabhadra,或譯曰普賢,或作遍吉。主一切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與文殊之智德,證德相對。即理智一雙,行證一雙,三昧般若一雙也。故以為釋迦如來之二脅士。文殊駕師子侍佛之左方,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方(今反智右理左之說者,示理智融通之義,又胎藏界之次第右蓮左金也),此理智相即,行證相應,三昧與般若全者,即毘盧舍那法身佛也。
華嚴一經之所明,歸於此一佛二菩薩之法門,故稱為華嚴三聖。為一切行德之本體,故於華嚴之席說十大願,又為諸法實相之理體,故於法華之席,誓於法華三昧之道場自現其身。
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普賢者,外國名三曼多跋陀羅。三曼多者,此云普也。跋陀羅,此云賢也。此土亦名遍吉。遍猶是普,吉亦是賢也。(中略)
註經解云:化無不周曰普,鄰極亞聖稱賢。」
探玄記二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
大日經疏一曰:「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
楞嚴經曰:「普賢菩薩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義立名。」
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曰:「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
晉華嚴經入法界品曰:「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堂,與五百菩薩摩訶薩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
探玄記十八曰:「名中先標上首二人,以其是助化主故。釋有三義:
一普賢當法界門是所入也,文殊當般若門是能入門也。
二普賢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
三普賢明廣大之義,文殊甚深之義,深廣一對故。」

【普賢行】
  謂依圓融法門,隨修一行,即具一切諸行,是名普賢行。(一行者,即於四十二位之中,隨修一行,即攝一切餘行也。)

【普賢十願】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即敬禮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惡趣】
 (術語)眾生以惡業之因而趣之所。俱舍論世間品曰:「趣謂所往。」即地獄畜生等。

【神足】p0934

瑜伽二十九卷八頁云:
問:何因緣故、說名神足?
答:如有足者、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世間所有殊勝之法。世殊勝法、說名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如是若有如是諸法,有三摩地圓滿成辦。彼心如是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出世間法。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彼能證此,故名神足。
二解 俱舍論二十五卷十三頁云:何緣於定、立神足名?諸靈妙德所依止故。有餘師說:神、即是定。足、謂欲等。彼應覺分、事有十三。增欲心故。又違經說。如契經言:吾今為汝說神足等。神謂受用種種神境,分一為多,乃至廣說。足、謂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說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三解 大毗婆沙論九十六卷八頁云:能為神妙功德所依,故名神足。

【神足通】
  (亦名如意通),神足通者,謂隨意變現,飛行自在,一切所為,無有障礙也。

【神足力】  
謂菩薩化導眾生,能以神通具足之力,即現神變,而度脫之,是名神足力。

(整段經文白話解釋)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情往生我阿彌陀佛國者,所有的眾生最終都將成就盡此一生就能補到佛位的最後身菩薩。
除了他個人本來發願仍然轉生為眾生,以堅固如鐵不可動搖的大誓願力。教化十方一切有情,啟發牠們對佛發起堅定的信心。以正覺無相之智慧,依圓融法門,於四十二位之中,隨修一行,具一切諸行的普賢道。

這些眾生雖然轉生其他世界,也都能遠離地獄畜生惡鬼...等諸惡趣。或欣願悅樂為人廣說諸佛法要,或欣願悅樂聽聞諸佛正法,或是他的心清淨沒有一絲毫的瑕疵污穢,已遠離隨煩惱,安住於正直境界;有所堪能,獲得不動,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出世間法。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能隨意自在顯現此神足功德力。隨順他的心意修習各種法門,沒有不圓滿成就的。
法藏比丘發誓,如果沒有成就此二個願望,他就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


Admin 在 周三 五月 12, 2010 11:20 am 作了第 2 次修改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三十七、衣食自至願;三十八、應念受供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五月 12, 2010 10:54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七、衣食自至願;三十八、應念受供願;)

(整段經文白話解釋)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情往生我阿彌陀佛國者,所有的眾生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眾生意念立即顯現在他的面前供其受用,沒有不滿足其願望的。

只要生在阿彌陀佛佛土的眾生想要供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諸佛,十方諸佛也立即能感應他的心念現前來受他的供養。

法藏比丘發誓,如果沒有成就此二個願望,他就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


Admin 在 周三 五月 12, 2010 11:10 am 作了第 1 次修改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三十九、莊嚴無盡願;四十、無量色樹願;四十一、樹現佛剎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五月 12, 2010 11:06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三十九、莊嚴無盡願;)

(經文中名相的說明)
【嚴淨】
 (雜語)國土之莊嚴清淨也。法華經序品曰:「示諸佛土眾寶嚴淨。」

【天眼】
 (術語)五眼之一。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淨之眼根前知麤細遠近一切之諸色,及眾生未來生死之相者。
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種,在人中依禪定於肉眼上彼修得淨眼者,謂為修得之天眼,生於色界諸天自得此淨眼者,謂為生得或報得之天眼。
智度論五曰:「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麤若細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種:一者從報得,二者從修得。」
大乘義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
觀無量壽經曰:「未得天眼,不能遠觀。」
無量壽經下曰:「天眼通達,無量無限。」

【光相】
地藏菩薩本願經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名數】
 (術語)名目之數。同法數。如云三界,九地等。

(整段經文白話解釋)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在他所成就的淨土佛國中所有顯現的萬物,莊嚴清淨光彩亮麗,形體顏色殊勝特別,極端微妙,無法以言語文字稱讚形容得盡。
生在其中的眾生,雖然具有天眼的通達,無量無邊的好眼力,如有果有人能夠分別得盡阿彌陀佛淨土佛國中所有顯現的萬物其形體顏色、各種光相、名稱數量,及將其總數清楚明白說得完全的人。

法藏比丘發誓,他就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


(原經文)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無量色樹願;四十一、樹現佛剎願;)

(整段經文白話解釋)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在他所成就的淨土佛國中有無量莊嚴顏色殊勝,微妙的樹,樹高或有百千由由旬。其道場中的樹高也有四百萬里。在其中的菩薩中,有一些善根比較差的,也都能看見明了知曉這些莊嚴殊勝微妙的景色。生在其中的眾生若有想要看見所有清淨莊嚴殊勝微妙佛國淨土的人,都可以在寶樹的中間看見,就好像在清淨明朗的鏡子裡,看自己的臉像一樣的清晰。

如果沒有成就這兩個誓願,法藏比丘發誓,他就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四十二、徹照十方願;四十三、寶香普熏願;四十四、普等三昧願;四十五、定中供佛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五 6月 18, 2010 11:53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二、徹照十方願;)

(整段經文白話解釋)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他所成就的淨土佛國寬廣週遍眾寶莊嚴清淨,光亮晶瑩好像鏡子 ,其佛土光亮透徹照耀到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的世界,有看見的眾生,都覺得這是世上少有希奇微妙殊勝的佛土。

如果沒有成就這個誓願,法藏比丘發誓,他就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原經文)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三、寶香普熏願;)
(經文中名相的說明)
【香】
(雜語)梵語健達Gandha,譯曰香。玄應音義三曰:「健達,此譯云香也。」有情非情之氣分一切鼻可嗅者。大乘義章八末曰:「芬馥名香,此名不足,於中亦有腥臊臭,不可備舉,且存香稱。」俱舍論一曰:「香有四種:好香惡香,等不等香,有差別故。」此中以沈水等薰物為六種供養之一。大日經疏十一曰:「隨取華等,以心念加之。如華即以華真言,香以香真言加之。(中略)以如來加持力故,能成不思議業。」此香有塗香末香丸香等之別。
瑜伽三卷十六頁云:離質潛形,屢隨風轉;故名為香。
  二解 顯揚一卷十三頁云:香、謂鼻所行境,鼻識所緣,四大所造,可嗅物為體。色蘊所攝;無見有對性。此復三種。謂好香、惡香、及俱非香。彼復云何?所謂根莖皮葉華果煙末等香。若俱生、若和合,若變異。是名為香。
  三解 雜集論一卷八頁云:香者四大種所造,鼻根所取義。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變異香。當知此香、三因建立。謂相故,損益故,差別故。俱生香者:旃檀那等。和合香者:謂和香等。變異香者:謂熟果等。
  四解 五蘊論一頁云:云何為香?謂鼻境界;好香、惡香、及所餘香。
  五解 廣五蘊論二頁云:云何香?謂鼻之境;好香、惡香、平等香。好香者:謂與鼻合時,於蘊相續,有所順益。惡香者:謂與鼻合時,於蘊相續,有所違損。平等香者:謂與鼻合時,無所損益。
  六解 入阿毗達磨論上二頁云:香有三種。一、好香,二、惡香,三、平等香。謂能長養諸根大種,名好香。若能損害諸根大種,名惡香。若俱相違,名平等香。如是三種,皆是鼻識及所引意識所了別境。
  七解 品類足論一卷二頁云:香云何?謂諸所有香、若好香、若惡香、若平等香、鼻所嗅。如是諸香、二識所識。謂鼻識及意識。此中一類、鼻識先識。鼻識受已;意識隨識。
  八解 五事毗婆沙論下十三頁云:諸所有香、乃至廣說。諸悅意者,說名好香。不悅意者,說名惡香。順捨受處,名平等香。鼻所嗅者:謂鼻根境。餘如前釋。

【香為佛使】
 (雜語)香者為能通人之信心於佛之使,故云佛使。行事鈔訃請篇曰:「增一云:有設供者,手執香爐,而白時至。佛言:香為佛使,故須之也。」資持記下三之三曰:「以能通信,故云佛使。」

【香海】
 (雜語)香水之海。圍繞須彌山之內海,盡香水也。此有二:
一蓮華藏世界之香水海。華嚴經八曰:「彼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最在上者名殊勝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蓮華。」探玄記三曰:「為異彼染士鹹烈海故,云香水海也。」
更有一,為娑婆世界之香水海。俱舍論十一曰:「妙高為初,輪圍最後。中間八海,前七名內,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佛祖統記三十一曰:「第一香水海,橫廣八萬由旬。第二香水海,四萬由旬。(中略)第七香水海,一千二百五十由旬。」法華玄贊序曰:「騰香海而津八萬。」

【香國】
 (雜名)佛國之名。維摩詰經曰:「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供養彼佛及諸菩薩。維摩詰化作菩薩,到眾香界。禮彼佛足,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須臾之間,至維摩詰舍,飯香普熏毘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沈約文曰:「雖果謝庵園,飯非香國。而野粒山蔬,可同屬饜。」


【香因】
  香因即香塵也。謂香嚴童子,聞如來教,於清淨室修習禪定。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遂觀此香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即是本然清淨妙香,於是開悟,得入圓通。故云如我所證,香因為上。(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整段經文白話解釋)
法藏比丘發下誓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他所成就的淨土佛國下從地際上到至虛空,所有的宮殿樓閤景觀,水池河流香華寶樹,國土中所有的一切萬般景物,都是以無量無數珍寶香料合和而成,都散發出微妙淨潔的香氣。這香氣普遍的熏染到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世界。所有聞到這香味的眾生,都能發起修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
如果沒有成就這個誓願,法藏比丘發誓,他就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原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四、普等三昧願;四十五、定中供佛願;)

(經文中名相說明)【清淨】
  謂此涅槃之理,安住清涼,諸障悉淨,故曰清淨。

【解脫】
 解脫者,解、謂解釋,脫、謂脫離。解釋苦因,脫離苦果。解已脫已,即大自在。小乘目的,即為成就其解脫耳。
  前世間觀,可以輪迴觀總之。出世間觀,亦可以解脫觀總之。蓋凡夫受輪迴故,不得解脫,諸聖得解脫故,不受輪迴。
  解脫者,自在之義。梵語木底木叉,譯作解脫,即離縛而得自在之義。解惑業之繫縛,脫三界之苦果也。故涅槃之體,離一切之繫縛,得以解脫為其別稱。禪定之德,係脫縛自在,亦得別受種種解脫之名號。故解脫者,可為出世之總相也。

【普等三昧】
 (術語)普者普遍,等者齊等也,住此三昧則普見一切諸佛,故名普等三昧。無量壽經上曰:「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悲華經謂之遍至三昧,分陀利經謂之普至三昧,莊嚴經謂之普遍三摩地。

【總持】
  梵語陀羅尼,譯言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起之義。口念與定慧為體,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維摩經註曰:「總持者,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忘,謂之持。」菩薩總持之德無量,姑舉四種:
  一、法總持 又名聞總持,於佛之教法,聞持不忘也。
  二、義總持 於諸法之義理,總持不失也。
  三、咒總持 菩薩依定起咒,持咒神驗,除眾生之災患也。
  四、忍總持 菩薩之實智忍,持法之實相而不失也。
  真言陀羅尼者,此中之咒總持也。故密教總總持門,只就第三言耳

【三摩地】 (術語)Sama%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稱三麼地、三昧地;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

(整段經文意思)法藏比丘發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淨土佛國裡所有的菩薩,有聽聞阿彌陀佛名號者,都能煩惱障礙消除,安住清涼解脫自在,沒有繫縛,住普等三昧中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於諸法之義理,總持不失,安住在正定境界,直到成佛。
在正定當中常常可以供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而不會退失定意。

如果沒有成就這二個誓願,法藏比丘發誓,他就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說明 Empty 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四十七、聞名得忍願;四十八、現證不退願。

發表 由 Admin 周一 6月 21, 2010 9:36 am

(原經文)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四十六、獲陀羅尼願;四十七、聞名得忍願;四十八、現證不退願。)

(經文中名相說明)
【離生】
 (術語)離生死也。三乘之人,入於見道,而見諦理斷見惑,永離三界之生,是云正性離生。俱舍論十三曰:「得世第一法,雖住異生位而能趣入正性離生。」萬善同歸集六曰:「齊登解脫之門,咸闡離生之道。」

【陀羅尼】

 (術語)Dha%ran!i,又曰陀羅那,陀鄰尼。譯作持,總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之力用。分之為四種:
一法陀羅尼,於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也,又名聞陀羅尼。
二義陀羅尼,於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忘也。
三咒陀羅尼,依禪定發秘密語,有不測之神驗,謂之咒,咒陀羅尼者,於咒總持而不失也。
四忍陀羅尼,於法之實相安住,謂之忍,持忍名為忍陀羅尼。聞義咒忍之四者為所持之法也。
由能持之體言之,法義之二者以念與慧為體,咒以定為體,忍以無分別智為體。
大乘義章十一末曰:「陀羅尼者,是外國語,此翻為持。念法不失,故名為持。」
佛地論五曰:「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
智度論五曰:「陀羅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
法界次第下之下曰:「陀羅尼,是西土之音,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中略)又翻為總持。隨有若名若義,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總持。」
瑜伽略纂十二曰:「論云:陀羅尼有四種:一法二義三咒四能得忍。(中略)法陀羅尼以法為境,即能詮名言,以念慧為體。義陀羅尼其體同法,唯境界異。其異者何?所詮義為境,謂無量義意越等,即唯在意地。咒陀羅尼以定為體,依定持咒令不忘故,以咒為境也。能得忍陀羅尼者,以無分別智為忍體,即證真如。」
可洪音義一下曰:「陀鄰尼,此云總持。」今日常指咒陀羅尼曰陀羅尼。

【平等】
 (術語)對於差別之稱。無高下淺深等之別曰平等。南史梁武帝紀曰:「幸同泰寺,設平等會。」五燈會元曰:「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載。日月平等,故四時常明。涅槃平等,故聖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無諍。」

【平等心】 
(術語)證諸法平等之理,於一切眾生之上,不起怨親等差別之見,等垂憐愍也。

【菩薩行】 
(術語)求自利利他圓滿佛果之菩薩眾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法華經五百弟子品曰:「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
瑜伽三十五卷十六頁云:如是菩薩、即發心已;云何修行諸菩薩行?略說菩薩、若所學處、若如是學、若能修學、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菩薩行。如彼廣釋。

【德本】
 (術語)猶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諸善萬行之功德,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華經序品曰:「於諸佛所植眾德本。」無量壽經上曰:「消除諸漏,植眾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義而彌陀之名號名為德本。無量壽經上曰:「係念我國植諸德本。」教行信證六本曰:「德本者如來德號,此德號者一聲稱念,至德成滿,眾禍皆轉,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故曰德本也。」

【三忍】
(名數)三忍有三種,
無量壽經第四十八願舉聲聞者得三法忍之願,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舉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諸師之解不同。
法位云是仁王經所說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順忍也。
憬興云是伏忍中之下中上三忍也。
玄一曰是下說之音響忍柔順忍無生忍也。
【又】無量壽經云往生極樂之人聞七寶樹林之音聲,而得三種之忍:
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
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者。
三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也。見無量壽經鈔五。
【又】善導所說之三忍:
一喜忍,念彌陀佛而生歡喜心者。
二悟忍,念彌陀佛而悟解真理者。
三信忍,念彌陀佛而住於正信者。善導解觀經中,韋提希夫人所得之無生法忍為此三忍。觀經序分義二曰:「因此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淨土文類行卷曰:「慶喜一念相應後,與韋提等獲三忍。」
【又】三種之忍波羅蜜也:
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敵之惱害者。
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熱等之苦楚者。
三諦察法忍,又云無生法忍,不起忍等。
諦觀真理而安住於無生之理者。前二者為耐忍之忍,後一者為信忍之忍,似稍異,然決定而不動心之義則同。
唯識論九曰:「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出華嚴經疏﹞
忍,耐也。又忍,可也。謂於一切逆順善惡之境而能忍受安心不動,故名為忍。
〔一、耐怨害忍〕,謂人以怨憎毒害而加於我,即能安心忍耐而無返報之心,是名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謂疾病水火刀杖等眾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是名安受苦忍。
〔三、諦察法忍〕,謂審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心無妄動,安然忍可,是名諦察法忍。

(整段經文意思)
法藏比丘發願,當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淨土他方佛國裡所有的菩薩,有聽聞我阿彌陀佛名號者,都能見諦理斷見惑,證入正性,證得總持法,能持善法不使退散,持惡法不使起之力用。清淨歡喜能安住於平等無分別境界,行持自利利他圓滿佛果之菩薩眾大行,充分具備了諸善萬行的功德。如果有於任何時間失去三種忍中的一種忍,或有不能立即證到不退轉菩薩位的。

法藏比丘發誓,他就不成佛。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69
注冊日期 : 2008-11-27

http://kindness.cool5forum.net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